查看原文
其他

为什么你要拍片子?

IM两岸青年影展 IM两岸青年影展
2024-10-04


把人和其他生物区隔开的,是独属于我们的“文化”:


上古先民在洞穴里用手蘸上颜料,画出狩猎、战争等场面,传递着自己关于生命的欣慰、恐惧及憧憬;他们还在篝火旁,或唱或舞,口耳相传着创世的神话、英雄的伟业、鬼魂的归宿。


总之,从视觉和听觉上,人们都在企图解释世界和人生,探究“我是谁,我从哪里来,要到哪里去”的终极之问。


到了后世,从洞穴画和讲故事为起点,绘画、音乐、文学、舞蹈、戏剧等等渐次出现,不过直到19世纪末,几乎综合了以上各种艺术门类的“电影术”的诞生,才使得人类最终掌握了100%重现现实的手段。


从那一刻起,地球进入了“视频”的时代。



当然,差不多又过去了100年,借着数字技术的发明,拍摄和播放视频,才打破了介质、空间、专业技能的束缚,实现了全民级、无差别的普及。


这是人类20万年历史上的一次爆炸级的文明成果——此前我们的信息传播,只能依靠文字、录音和静态照片这些“压缩”形式,而视频则能完整地记录“实况”。从此以往,信息(内容)的记叙与传播,也不再只是读书人和艺术家的特权了。


在今天,任何人都可以拿起他的摄影机(手机),拍下他感兴趣的东西。可以纪实,也可以虚构,主题既能宏伟到无边际的宇宙洪荒,也无妨精微到一个人的内心悸动。


一则故事、一缕思绪、一场幻梦、一段相思、一次壮游、一起变故、一张面孔、一股气味……统统都可以变成一支影片,承载着情感,蕴藏着观点。



对于刚刚从孩童期迈入成人世界的青年来说,“表达”的冲动正和体内的荷尔蒙含量一样充沛。踩在人生的分界线上,面对庞然的世界、繁复的社会、陌生的职场、患得患失的情爱关系,倾诉的欲望自然澎湃而又真挚。是的,从前的年轻人爱写诗读诗,而如今的年轻人,则沉醉于影像。

当然,“谁都能拍”与“拍得好”之间,有一条名为“专业”的鸿沟。尽管法无定法,但能将私人影像转为公共作品,终归要符合一定的标准。只有掌握了这些标准,并进而能超越这些标准的人,才是专业的影视工作者。

电影节、电影周、短片展等等面向“初学者”的机制,正是一道连通业余与专业的闸门,无论投稿者是兴之所至“随手拍着玩儿”的,还是孜孜以求就想投身于视听工业的,赛会机制能够形成裁判,从而淘选出其中最有品质或潜质的那一部分作品及作者。



关乎艺术创作,最让人困惑、但也最让人宽慰的是,它极其考量天赋,又高度拥戴创新,因此,在它的遴选机制里,门外汉未必没有机会,而专业学徒或世家子弟,也并不能保证从业资质。换言之,这是一个真正比拼实力、比拼创意的赛道,残酷而又公平。

短片之于影视行业,不得不说,在相当意义上,确乎是一块初学者的敲门砖(当然,短片里也总在且必将诞生不朽的伟大杰作)。它能够体现作者的技艺和视野,还映照着作者的道德与人格。


而一个短片展,正是要从立意、技巧、表达等多个维度来评估参赛作品。纵然在个案上、在局部里,难免会出现误读和错爱,但就整体而言,一个负责任、高标准的竞赛类短片展,最终就是能够做到为行业去芜存菁,筛出好苗。


我为什么要拍片子?这是一个极小极具体又极大极深刻的问题,甚至很可能穷尽一生也找不到答案。然而,一个电影节,一次短片展之旅,注定会是你思考它的最好起点。

第三届IM两岸青年影展现已开放观众报名通道,请点击文末“阅读原文”跳转官网,或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预约报名,详细步骤及须知参见:IM排期公布!抢票即刻开启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IM两岸青年影展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